【创业方法论】第二期 | 锡米:以科技赋能创想,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成长之路。
2018年10月至2022年9月,无锡人工智能创新赋能中心已经走过了近四个年头,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从成长到成功的企业不胜枚举,但这些令人骄傲的孵化成绩外界知之甚少,这些企业精彩的创业故事也无从得知。
为了让更多人走进创新中心,了解入孵企业,汲取创业经验。本月起,我们将增设“创业方法论”板块,每月采访一位入孵或者毕业企业负责人,聆听他们的创业故事,记录他们的成长脚步,希望能为大家的奋斗之路燃起些许萤火之光。

2019年底,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病毒的阴影也笼罩了国内经济,对各行各业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风暴中常常也酝酿着机遇,与疫情共存的大环境下,一些行业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促使其业态以更快的速度向智能化、线上化方向革新。“创业方法论”第二期让我们走进消杀领域,认识一家打破传统臭氧杀毒模式,将人工智能与臭氧杀毒结合的科技公司——锡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锡米是一家是致力于消毒设备及监管平台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其研发的智能臭氧消毒设备,通过物联网全程监控系统,在臭氧制取、浓度调节、节能环保等方面相较传统消杀有了极大的提升。本次采访我们请到了锡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黄琪先生,为我们讲述锡米从校园起步,逐步成长为优秀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之路。
锡米萌芽
The sprout of XIMI
2016年黄琪进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攻读研究生学位,这里也成为了他创业的起点。江南大学在食品科学领域具有相当的地位,而黄琪的导师也是从事食品工厂建设的专家,工厂消杀问题一直困扰着黄琪的导师,也苦于当时市场上没有一款适用于大面积消杀的针对性产品,这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黄琪的毕业研究课题。
在研究的过程中,导师与黄琪愈是深入愈是意识到课题产品走向商业化的可能,黄琪果断选择了开始第一次创业。由于初出茅庐,作为实验室中走出的产物,产品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阶段,距离能真正投入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次创业的果实并不甜美,但黄琪并没有放弃这条已经望见些许曙光的前进道路。
2018年,在第一次创业之余黄琪参加了微软举办的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参赛过程中微软展现出的技术力量引发了黄琪新的思考,“目前来说,全国至少有上万家企业在从事消毒行业,但是90%还是原始机械化的,主要还是以人力消毒为主,做智能消毒杀产品的企业很少,等于说如果通过计算机技术升级我们的产品,在整个行业里面可以算比较领先的。也是机缘巧合,接触到微软这样新的生态、新的技术。我就想把整个我们的设备能够提升,从原本这些机械化的一些产品,借助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提升为智能化的、全新的产品,所以我们选择来到锡山进行第二次创业。”成立锡米的想法正式产生,为其后续落户锡东打下了基础。
创业维艰
The hardships of entrepreneurship
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对于初创的锡米来说尤其如此,资金的短缺、客户的需求是维系公司生存的两大要素,是锡米必须跨过的荆棘林。
“大学生创业其实最大问题还是资金问题了,当你真正开始做,其实每天就是烧钱,房租、人工、水电,包括原材料测试。我记得很清楚,18年为了做一个耐久性的实验选一个电磁阀,我们几乎是把市面上能找到的,国产的、日本的、德国的,全部都买个遍,当时这个就花了有4、5万,基本上山穷水尽了,还没有选到好产品,心里就打退堂鼓。”往往困顿之中,机会也更青睐有准备的人,当黄琪为资金发愁之际,江南大学推荐他参与了无锡市市大学生创业比赛,原本不抱希望的他意外取得了三等奖,拿到了1万元的奖金。数量虽少,但当时黄琪恰好缺的是外界的肯定与走下去的勇气。重振精神后,也是在同一年黄琪拿下了另一场创业比赛的二等奖,获得了20万的无偿资助,这两场及时雨,让久旱的锡米活了过来!
资金的情况稍缓,接下来就是客户来源了。黄琪的智能消杀产品属于消杀中的细分领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合1000平方米以下的大型场所使用,且产品还未实地投入使用,对能否找到合适的客户,达到预期的效果,团队也不敢打包票。正在寻找客户毫无头绪之际,转机出现了。“其实当时也很巧,我父亲的一个朋友在一个初中担任校长,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来了好几次,想了解我们的产品。看过之后就觉得,应该能切实解决学校食堂存在的问题,他也愿意成为我们的第一位客户。一件事10到100可能不是那么难,难的是0到1的突破。我认为他对锡米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起到了一个决定性作用。”有了1的突破,完善对1的服务成了团队的下一步。“我记得是有三五个月的时间我们一直去回访,因为我觉得学生创业的优势就是做事比较细致,经常性地去跟客户比较真诚地沟通,把我们得到的反馈,再投入实验测试,完善设施。”经过检测,锡米产品实际的消杀效果超过了团队预期,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锡米依靠口碑逐渐获得了周边客户的青睐,铺开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锡米智能消杀产品
正当企业缓慢发育,迈入正轨之时,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黄琪的步伐。“疫情之后,说实话就是大家看到这个消毒市场很红火,很多竞争者和各种各样的产品涌入了这个行业,整个行业面临着一种更激烈的竞争。”无形的压力让黄琪在提升产品力上下了苦工,“这两年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金钱和精力,疫情之前的话,很多功能还处在实验室阶段,不是很完善。经过这两三年的研发升级,现在产品的使用寿命、耐用性、智能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可视化平台一系列都已经建立起来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疫情的出现也加速了大众对日常消毒概念的建立,锡米的产品得以走进更多的场合,走上更大的舞台。
中心助力
The assistance of the Center
黄琪与微软创新赋能及生态加速计划—无锡人工智能创新赋能中心相识于于18年创新中心举办的全球大学生创新比赛,微软的人工智能技术让黄琪印象深刻,也引发了黄琪对自身产品的思考。“其实因为比赛我和创新中心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联系,在创业过程中,我就想我们硬件方面其实已经很成熟了,但软件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这时候我就想到,能不能和微软的软件技术结合一下,把微软成熟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上,所以我当时就选择到创新中心来进行二次创业。”

无锡人工智能创新赋能中心孵化流程展示
目前的锡米尚处于初创阶段,创新中心不仅为其提供了微软云技术支持、适合企业孵化的办公环境,更多的是希望在实处帮助到锡米,所以为锡米留意对接适合的政策也是创新中心一直在坚持的工作。
在创新中心入孵期间,通过对接Date AI算法的技术赋能让他们建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护城河,机器视觉和机器学习的双重加持下解决了原有产品的技术短板,目前正在研发的新技术将带动这个行业进行一场全新的变革。创新中心的努力,让锡米从最初萌芽的状态,逐渐成长为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科技型企业。
对创业者我想说
What I want to say to entrepreneurs
在谈到对创业者的建议时,黄琪并没有侃侃而谈,回顾他的创业经历,他将其形容为“九死一生”,曾经一起创业的同侪,如今还在继续创业的已是凤毛麟角,他认为锡米的成功更大程度上归功于时代的机遇,而创业者在面对机遇时,完善自身与把握时代的脉搏同样重要,黄琪对此说了三点。
“第一个是要做好这个产品。经验告诉我们,不管现在市场怎么样,产品有保障,机会来了,才有可能把握住,而不是后期把精力放在维修和客诉上;第二个是关注自己的行业。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一定要关注整个行业的动向,关注官方的一些消息,尤其对大学生创业来说,无锡的创业环境很好,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力度都很大。政策基本是三年小调整,五年大调整,你的方向一定要紧跟政府的脚步走,很多项目都是宜早不宜迟的;第三个是知识产权。这么多年的创业过来,如果是知识型、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包括申报政府项目,它都是必不可少的。申请知识产权既保护了自己,也能作为企业技术能力强有力的认证。这是我创业大概的三个经验。”
创业之路并不值得美化,企业的发展成长所遭遇的困难都是具体实际的,对于科技型企业,既要掌握核心的科技,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缩小信息差,突破认知壁垒,寻找切实的解决之道才能挣得一线生存空间,锡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也值得更多科技型初创企业借鉴。
